杆骨八提撸嘎壳(桡骨远端骨折)土家医护理规范

编号:
T/CMAM T43-2018
序号:
08
疾病名:
桡骨远端骨折
土家语:
注音:
杆骨八提鲁嘎壳
定义:
杆骨八提鲁嘎壳是指距杆骨下端关节面 2-3cm 以内的骨折。

阅读书籍    定位到PDF页面

返回常见病护理规范列表


常见证候要点:

1、早期(伤后 1-2 周)
肌肉、筋脉受损,血离经脉,瘀积不散,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肿胀、疼痛。

2、中期(伤后 3-4 周)
损伤症状改善,肿胀瘀阻渐趋消退,疼痛逐步减轻,但瘀阻去而未尽,疼痛减而未止。

3、后期(受伤 4 周后)
瘀肿已消,但筋骨尚未坚实,功能尚未完全恢复,气血亏损,体质虚弱。

证候施护:

1、前臂疼痛
评估疼痛的诱因、性质,手指活动、肢端颜色、皮温、感觉及运动情况。
协助医生进行传统接骨抖榫疗法复位固定,予活血止痛药膏外敷。
遵医嘱予药物止痛,并观察用药后效果。
予小夹板外固定,注意固定的松紧度,预防压迫性溃疡。
体位护理:将前臂置中立,腕自然尺偏位。屈肘 90°中立位、三角巾悬挂于胸前,平卧时抬高。

2、肢体肿胀
评估肿胀部位、程度以及伴随症状,做好记录,伤后 24h 内冰敷。协助医生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,以布条能在夹板上下移动 1CM 为宜。
抬高患肢,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屈伸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,有利肿胀消退。
遵医嘱局部予外敷疗法,注意防止过敏等皮肤损伤,观察治疗效果。

3、腕臂活动功能障碍
评估腕臂功能障碍诱因和程度,放置患肢于功能位。
分期指导正确功能锻炼方法。
遵医嘱予熏蒸疗法。

土家医特色治疗护理:

1、药物治疗
内服土家药
(1)骨折初期:活血祛瘀,消肿止痛。日一剂,分两次服,饭后半小时温服。
(2)骨折中期:接骨续筋,和营生新。日一剂,分两次服,饭后半小时温服。
(3)骨折后期:补气养血,强骨壮筋,补益肝肾。日一剂,分两次服,饭前半小时温服。
外敷疗法
(1)骨折早期外敷消肿止痛、活血化瘀之药膏。
(2)骨折中后期外敷通筋活络、接骨续筋之药膏。
熏蒸疗法
骨折后期,遵医嘱予温筋通络汤剂先熏后洗,以舒筋活络,缓解关节僵硬。

2、接骨抖榫疗法的护理
做好安慰、解释工作,缓解患者紧张情绪。
接骨前告知患者接骨抖榫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,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。
接骨后注意观察患者前臂疼痛、肿胀及夹板松紧度,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 为宜。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及时调整。
注意观察肢端感觉、运动功能,以免神经受压或血运障碍,注意骨突局部压迫症状,预防压迫性溃疡的发生。
接骨后即拍片复查,了解骨折复位情况。一般固定后 3 日、7 日、半个月、1 个月各复查 1 次。

3、土家医特色技术
外敷疗法/恶踏拍诊业拉(详见附录 1)。
熏蒸疗法/苦剥统诊业拉(详见附录 1)。

4、围手术期护理(针对手术复位者)
术前护理
(1)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,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,取得患者的配合。
(2)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;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、有效咳嗽和排痰的方法。
(3)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、药物过敏试验及饮食指导等。
术后护理
(1)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,安置正确体位,术后患肢抬高。
(2)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,注意肢端血运、感觉运动功能及伤口渗血等情况,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。
(3)评估切口疼痛性质、程度和持续时间,分析原因,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。
(4)指导患者进食清淡、营养丰富、易消化之品。
(5)积极进行护理干预,正确指导功能锻炼,预防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。

健康指导:

1、生活起居
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,患肢抬高。下床活动时屈肘 900 ,予三角巾胸前悬吊。
指导患者多食含钙之品,预防骨质疏松。
功能锻炼:
①骨折复位后(1-2 周),指导患者进行指关节、掌指关节屈伸锻炼,患肢前臂肌肉主动舒缩锻炼及肩、肘关节的曲伸活动。
②3-4 周后,指导患者腕关节掌屈、背伸锻炼及前臂旋转活动练习,循序渐进,以免骨折再移位。
③4 周以后,指导患者练习腕关节曲伸、旋转活动和尺侧、桡侧偏斜活动。如:两手掌相对,练习腕背伸;两手背相对,练习掌屈。

2、饮食指导
骨折早期:消肿止痛,活血化瘀。饮食宜清淡、薄素、易消化,忌油腻、热毒、酸辣及发物。如新鲜蔬果、黑木耳、桃仁、田七瘦肉汤等。
骨折中期:接骨续筋。宜进食清补之品,在初期基础上加以鱼类、蛋类、去皮鸡汤、淮山枸杞煲瘦肉等。
骨折后期:补肝肾、壮筋骨。宜滋补肝肾之品,如骨头汤、动物内脏、枸杞子、黑芝麻、黑白木耳、花生猪脚汤等。

3、情志调理
了解患者的情绪,使用言语开导法做好安慰工作。
用移情疗法,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意志,舒畅气机、怡养心神。
疼痛时出现情绪烦躁,应合理镇痛,让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,平静呼吸,以达到全身气血流通舒畅。

护理难点:

主动功能锻炼依从性差。

解决思路:
1、加强对患者康复锻炼知识的教育,告知患者不合理锻炼影响其功能恢复。
2、因人施护,制定可行的康复方案。
3、定期随访,评估患者在康复方面的依从性,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。